中国汽车文化的探路者

观察    观察    汽车出口全球第一的喜与忧

汽车出口全球第一的喜与忧

当下,国内汽车市场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的话,那么“内卷”无疑最为贴切。但是,国内汽车市场容量只有那么大,走到全球汽车舞台的中央,去外资车企巨头的主场来卷,是中国汽车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的新契机在哪里?

微信号:HEYANYUECHE

撰文|张大川、编辑|禾 子

 

最近几年,中国汽车正在成为中国制造一张新的名片,并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扛起了中国制造出口的大旗,成为稳定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压舱石之一。从2021年的200万台,到2022年突破300万台。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达到了491万辆,同比增长57.9%,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其中,全年新能源汽车出口达到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中国汽车出口持续走高的背后,是连续不断的新发车型,带来了更领先的配置以及更高的性价比。自主品牌和新势力的努力,把一众传统车企都给“整不会”了。

 

继续唱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大戏

对于中国车企来说,进军海外市场早已经从锦上添花变成了雪中送炭。如果不布局海外市场,那么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立足其实更加困难。

当下国内汽车市场产能过剩的情况非常严重(根据公开数据,2023年中国整体乘用车产能布局近5500万辆,而近5年平均每年生产大约为2300万辆(含出口),整体的产能利用率不足50%)。这个情况已经蔓延到了电动车以及动力电池。长安汽车董事长朱荣华曾经表示:“我们预计到2025年中国需求的动力电池产能约1000GWH,目前行业的产能已经达到4800GWH”)。这导致了国内汽车市场内卷非常严重,各家车企不得不祭出降价的武器来促进终端销售。之前,上汽通用总经理庄菁雄在接受采访时甚至直言目前不亏本销售电动车都不好意思说了。所以,无论从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性,还是从国内市场价格战带来的较低的毛利率,都要求中国车企一定要做好海外市场这篇文章。

 

当下国内汽车出口的主力依然是燃油车,但是中国的燃油车主要还是出口到诸如俄罗斯和东欧、东南亚、非洲和南美洲等本身没有比较强的汽车工业的国家。通过过去一段时间的发展,我们的燃油车有了长足的进步。性价比已经不仅仅是我们出口唯一的优势,产品力已经成为我们出口新的利器。在国内汽车市场中,像吉利、奇瑞、长城的燃油车品质已与日韩同级别车型媲美,向德系、美系看齐。在国内一众车企中,奇瑞汽车最近两三年在没有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加持的情况下销量依然保持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其此前布局的海外市场为其燃油车销售提供了非常坚实的支撑。

 

此外,新能源汽车销售正在成为拉动中国汽车出口增量的新动力,尤其是利用在新能源汽车/电动车领域的先发优势对欧洲和日本这样的传统汽车强国出口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的新亮点。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构建起了非常完整的产业链。以大众ID.3为例,在德国本土销售的大众ID.3价格居然是在国内的2.5倍左右。这个背后已经不仅是国内价格战比较激烈,更是中国的电动车产业链拥有非常明显的性价比优势。特斯拉在墨西哥建造超级工厂的同时,要求为其上海超级工厂配套的供应商去墨西哥建厂也登上媒体的头条。特斯拉甚至为其在德国超级工厂生产的Model Y入门级车型配置比亚迪生产的刀片电池,而后者为此专门在匈牙利建设一座电池工厂。

 

警惕欧美对中国汽车出口设限

不过,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看,中国持续走高的汽车出口,必然会遭到国外贸易保护势力的反弹。2023年,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大放光彩,像上汽MG4以及比亚迪ATTO 3等,都已经跻身德国、英国、瑞典、法国这些欧洲主要汽车市场的电动车销量排行榜前列。欧美这些传统汽车强国围剿中国电动车将成为我们需要在2024年应对的一个新情况。

 

在美国,中国的整车出口受限于高关税,基本和美国市场无缘。最近美国更是将中国生产的电池以及电池中的关键物质排除在可以得到补贴的大门之外。之前,宁德时代和福特联合设立的电池工厂,其中宁德时代甚至不占有任何股权的方案都被美国当局叫停,中国车企和电池企业基本和美国高额的电动车补贴无缘。

而欧洲市场对于中国电动车和电池的限制也让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2024年遇到更多的阻力。

在整车层面,欧盟已经对中国电动车启动发补贴调查。吉利、上汽、比亚迪等国内几家主要出口欧洲的车企都已经被欧盟要求提供数据。值得一提的是,现在不仅是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出口欧洲,同时还有包括沃尔沃、Smart、雷诺、大众、宝马等不少欧洲汽车品牌利用中国的工厂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中国生产并出口到欧洲。下一步,欧盟的板子怎么来打,也是对欧盟政府的一个考验。而欧盟之外,法国、土耳其等国家,也有各自对中国进口电动车的限制。在零部件层面,欧盟的电池法案在2023年年中也已经出台。中国电池要想进军欧盟,将面临日益严苛的碳排放要求。

 

与此同时,欧洲市场对于电动车的补贴政策也有可能发生变化。去年12月份,德国突然取消了电动车补贴,让整个德国甚至欧洲市场都是惊诧不已。但即便德国没有取消补贴,从整个大趋势来看,电动车补贴在欧洲的逐步滑坡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电动车如何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去跟技术更加成熟且品牌号召力更强的燃油车来竞争,成为中国车企需要应对的棘手难题。

 

中国车企如何来应对?

为了解决相关问题,中国车企也需要提前进行应对,并在企业战略层面做出安排:

1、在欧洲设厂

在欧洲当地设厂,能够有效规避潜在的贸易战风险,同时能够更好地贴近用户,积极响应各种问题。尤其是对比亚迪和上汽这样在欧洲销量较大的车企,在当地设厂还能够降低物流和关税成本,进一步提升在当地的竞争力。比亚迪已经将其在欧洲的第一家工厂锁定在了匈牙利,其在欧洲应该不会只有这一家工厂。此外,上汽也在积极为其欧洲工厂寻址,而最近传出奇瑞有意在英国设厂。

从地方政府角度来看,中国在当地设厂,能够为当地带来可观的GDP和就业机会,成为拉动当地汽车乃至整个工业升级的关键所在。只要欧洲一些国家不要秉持像美国那样的对华敌视策略,那么在当地的工厂将互利双方。但是,在欧洲设厂的风险也不容小觑:前期较大的投资以及当地更为复杂的劳工关系等,都会对中国车企的全球管理能力提出新的考验。

 

2、技术输出

相比于整车出口,中国车企应该更加重视技术输出。2023年,大众入股小鹏以及Stellantis入股零跑,都已经用不可辩驳的事实告诉全球,中国在智能电动车方面的技术优势已经是全球领先。

所以,相比于国内制造出口到欧洲,如果中国车企可以将技术输出到欧美国家,那么对于提升中国汽车品牌影响力将是一个巨大的背书,而且技术出口可以很好地绕开潜在的贸易壁垒。之前吉利就已经授权了像沃尔沃、路特斯、雷诺、极星等多个集团旗下海外品牌来使用其SEA浩瀚架构、CMA架构以及Flyme车机系统等。而通过股权投资,未来大众和Stellantis也会使用小鹏和零跑的智能网联相关技术,尤其是国内车企更加领先的智能驾驶技术,来帮助这两家欧洲最大的车企实现在国内更有可能在全球智能电动车销量的提升。

 

点评

出口是中国品牌车企一定要做好的课题。曾经有一家车企海外销售的负责人讲得很好,无论是比亚迪、奇瑞还是上汽,在外国人眼里都是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中国车企之间一定要摒弃相互之间的恶意竞争,转向互通有无,彼此扶持。只有这样,中国品牌车企才能更好地在全球汽车市场上掀起中国旋风。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导语

记录汽车的时代记忆和社会表情

观察

  • 欧洲市场,有望成为奇瑞销量增长的新“发动机”

    根据欧洲媒体报道,奇瑞汽车即将接手一家德国大众汽车的工厂,为在德国当地生产奇瑞新推出的Lepas品牌做准备。在拥有了一座西班牙工厂的基础上,奇瑞如果能够在德国再落子一座工厂,无疑将有助其扩大在欧洲市场的版图。

    0 ¥ 0.00
  • Momenta VS 华为乾崑智驾,谁能在国内智驾宝座上加冕 ?

    近日, Moment在上海车展上宣布和多家车企的合作,完成了对国际一线主流车企的收割。与此同时,华为也在上海车展上发布了乾崑智驾ADS 4.0。作为国内两个智驾头部企业,Momenta和华为未来还会有一番激烈的缠斗,看谁能够坐上国内智驾“一哥”的宝座。

    12 ¥ 0.00
  • 鸿蒙智行,汽车隐形大佬

    鸿蒙智行携手上汽,表明华为找到了实体支撑的更强实力和发展空间,上汽也找到了智能科技的最强外援和无限可能。这种合作无疑具有示范性,带有引领性,属于强强携手,互为融合,资源叠加的规模响应,旨在远大目标,助力登上智能汽车新的巅峰。

    14 ¥ 0.00
  • 尹同跃B站首秀:造车要有一颗UP心

    当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以UP主身份出现在B站镜头前时,弹幕瞬间被年轻的UP主们刷屏。这个曾经打造出国民神车QQ的品牌,正以一场跨次元的"文艺复兴",重新闯入年轻人的视野。在新能源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奇瑞掌门人这波贴近年轻人的 “车展秀” 别有一番深意。

    18 ¥ 0.00
  • 如何增加“含华量”?丰田为跨国车企打了个样

    在合资品牌高光的时刻,丰田很低调;在合资品牌集体遇到挑战时,丰田很勤奋,充分呈现出全球头号车企在不停赴考过程中强大的心理素质与综合能力。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分化的今天,中国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创新速度重塑行业规则。从技术标准到消费需求,从产业链协同到移动出行模式,每一环节都在重新定义未来汽车的内涵。跨国车企如何应变,丰田在上海车展上交出答卷,这是新的开始。

    22 ¥ 0.00
  • 广本“含新量”创新高,P7在安全基石上攀登驾趣新高度

    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以下简称“上海车展”)被业内认为是分水岭式的存在,去掉喧嚣与虚火,扭转流量为王的传播思维,拨掉浮夸的噱头,让车企和观众的注意力都回归到车与技术的本身,这对于作为长期主义者的广本以及带着八大产品价值而来的P7而言,无疑是一个利好的信号。

    25 ¥ 0.00
  • 日产汽车如何在华向新出发?

    目前,在电动化、智能化赛道上,跨国车企普遍处于下风。如何走出低谷重拾辉煌,在中国市场已深耕超过50年的日产汽车进行深度思考,并且审时度势制定新战略。大象能顺利转身吗?

    0 ¥ 0.00
  • 慢造车、拒绝噱头,北京现代“反向操作”能否破局?

    北京现代在国内市场可谓起起伏伏,有过高光,也经历过挣扎。汽车百年变局,智能化、电动化如洪水猛兽,对任何一家车企而言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北现同样如此。只是留给北现的试错空间更少,无数人认为北现已经到了背水一战的节点。尽管如此,北现依然坚持求真务实的造车态度,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与行业盛行的“快造车”、“急交付”的模式相悖。

    0 ¥ 0.00
  • AI能为小鹏汽车插上双翅吗?

    近日,在小鹏全球热爱之夜,2025首款全球旗舰小鹏X9上市发布会上,小鹏汽车以科技树的形式展示了围绕AI与新能源技术建立起的差异化优势,这也预示着小鹏汽车将会聚焦AI技术,除了小鹏X9亮相会场之外,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分享了飞行汽车以及AI机器人领域的技术成果,作为造车新势力的元老级车企,小鹏向AI汽车公司进发的脚步愈发加快,也为其他车企带来更多启示。

    9 ¥ 0.00
  • “方盒子”玩出新花样,捷途新车如何升级?

    “方盒子”概念屡见不鲜,但在“方盒子”的基础上玩出新花样倒让人耳目一新,本用来宣导方正造型和硬派车设的概念,在新花样的改造升华下被赋予了更多的可能,开始承载用户更多的期望和向往。

    14 ¥ 0.00
  • 既要安全又要智能化,广汽拥抱AI变革新时代

    广汽集团在上海车展全球首发四款新车,以AI赋能消费者全场景用车需求。关于如何以安全为底色而拥抱AI变革新时代等一系列问题,广汽集团高层在上海车展认真作答。

    14 ¥ 0.00
  • 长城汽车与宇树科技合作,拥抱机器狗玩出新花样

    近日,长城汽车发出公告,宣布与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在机器人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合作,以推动机器人等先进技术与汽车制造行业的深度融合。首次合作将打造“越野车+机器狗”组合,车企与机器人公司合作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16 ¥ 0.00

深度

禾颜阅讯

2024-01-17 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