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为小鹏汽车插上双翅吗?
撰文|蔡家伦、编辑|禾 子
作为造车新势力中元老级车企,小鹏汽车近两年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经历沉浮之后,凭借技术创新以及生态布局,向科技公司转型。在国内新能源市场已经开启“末位淘汰制”的历史时刻,小鹏汽车又会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小鹏X9重构出行方式
小鹏X9上市发布会不仅仅是一场产品秀,更是小鹏汽车的技术宣言,通过“科技树”概念的具象化呈现。小鹏向全世界展示了其以AI为核心,跨越汽车、飞行器与机器人三大领域的全栈自研能力,小鹏X9则是小鹏汽车AI落地应用的典型代表。
作为小鹏汽车全球旗舰新品,小鹏X9有35%的零部件全部升级,全车共496项细节进行重构,可以说是小鹏AI科技的一份答卷,在驾驶辅助方面,小鹏X9搭载的图灵AI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成为最大的亮点,基于XNet感知神经网络以及规控大模型、大语言模型构成的端到端大模型体系,实现了从感知到决策的闭环优化。在硬件方面,小鹏汽车全栈自研的图灵AI芯片,以单颗700 TOPS的算力支撑300亿参数本地模型运行,据称,其算力能够达到主流芯片的3倍,也为后续开启AI机器人以及飞行汽车时代奠定基础。在续航和补能体系方面,全域800V高压碳化硅平台搭载5C超充AI电池,可以实现充电13分钟,续航400公里以上,搭配小鹏汽车同步构建的全球31国207万充电桩的庞大补能网络,确实有很大的优势。
作为一台旗舰MPV车型,小鹏X9在驾乘舒适性上也赋予了许多“科技与狠活”:全球首创的6D舒适防晕车算法主要针对山路行驶与拥堵路况,尽可能消除晕车感;前排坐人也能开启的零重力太空座椅;同级唯一可180度躺平电动调节三排座椅。这些细节上的黑科技也顺应小鹏汽车的主题,让科技重构出行体验与方式。小鹏X9的差异化优势不仅体现在参数层面上,更多的是技术整合深度带来的良好体验,将硬核科技转化为可感知的舒适度,成为小鹏X9重塑MPV市场的价值标准。
飞行汽车与机器人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
在小鹏X9发布会上,何小鹏更是为众多用户构造了未来出行的科幻场景,飞行汽车将不再是银幕中的幻想,而是成为真切改变用户出行方式的工具。其实,小鹏汽车在飞行汽车领域的布局已经从概念验证迈向量产落地,行业率先推出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陆行体与飞行器分离模式可覆盖城市短途通勤与城际出行的场景,目前累计订单接近4000台,计划于2026年量产交付,配套的广州工厂年产能规划1万台,成为全球首个流水线生产飞行汽车的基地。Iron机器人则是小鹏AI生态的另一大核心技术,1:1仿人设计具备62个主动自由度,搭载图灵AI芯片,可支持语音手势以及视觉多模态交互,计划于不久的未来从工厂场景拓展至门店服务与家庭助理场景。
小鹏汽车能够在AI机器人以及飞行汽车领域拥有如此大的雄心壮志,其主要原因在于小鹏汽车的三大技术基底——自研图灵AI芯片、L4自动驾驶级别的沧海底座操作系统以及云端720亿参数大模型。飞行汽车与AI机器人能够实现技术复用,例如,飞行汽车的导航规避算法与机器人的环境感知模块可以共用XNet感知神经网络来训练数据,这样可以进一步降低研发边际成本。
小鹏汽车转型势在必得
5月1日,小鹏汽车公布交付数据,2025年4月,小鹏汽车共交付新车35045台,同比增长273%,1月到4月,小鹏汽车累计交付新车共129053台,同比增长313%,成为唯一连续6个月交付量超3万的新势力车企。
正在向外突围的小鹏汽车已然重返造车新势力第一梯队,如此一来,小鹏汽车向科技公司转型的战略根基正在初步构成:技术上的成熟、资金上的回稳以及生态网络的构建。不过,小鹏汽车的转型仍然面临着一定挑战:2024年统计数据,小鹏汽车的毛利率仅为8.3%,远低于行业头部的20%水平,每年小鹏汽车需要投入巨额在AI的训练上,研发投入与盈利平衡的难度较大。目前,飞行汽车适航认证体系和空域协同规则还在推行中,一时半会小鹏汽车的飞行汽车还无法规模运行,也需要政策、资金上的支撑。
点评
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曾认为,AI会加大科技与制造公司间的差距,小鹏汽车的转型过程正在验证这句话的含金量,未来AI将会重构汽车产业价值链,底层技术创新与生态化布局,将是决定一家车企能否继续生存下去,进而成为一家全球性企业的重要因素。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