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文化的探路者

观察    人物    中国汽车记者第一人原来是他

中国汽车记者第一人原来是他

林钢的学生,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钱江在"我的新闻学导师林钢"一文中说:他身为典范,离休之后将"官帽"抛到一边,一笑置之,然后热忱地回归记者队伍,坚韧地当了一回专业"汽车记者",一当就是10余年,不仅当出了名堂,还佳作频出,常有精辟之论。在20世纪90年代,他有中国大陆综合性报社"汽车记者第一人"之称。

微信号:HEYANYUECHE

撰文|颜光明

 

拿到《中国汽车四十年》样书时,最想寄赠的人是林钢老师。他却走了。这种空落就像无法兑现的承诺,让我难以抑制地陷入了对往事的追寻,它们不时浮现在眼前,挥之不去,萦绕于心。

中国汽车记者第一人原来是他

图说:提起林钢,很多汽车界的老人都说,这才是真正的记者。原中汽公司总经理顾尧天说,林钢对咱们汽车业有贡献。他是大记者但从不端架子。朱镕基刚任上海市长时就接受过林钢的采访,对于国产化"坚持西德大众标准,不许瓜菜代"的论断最初就见诸于林钢的报道。原机械部一位官员说过,林钢的报道高屋建瓴,具有导向性

二十年前,我陪林钢采访上汽通用时,他对我说,他想退出汽车圈。我说,为什么?他说,年纪大了,跑不动了。心想,这是何故?细聊之下,林老师敏锐地感到行业的转型,已从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行业报道也开始转向财经化了,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期。尤其是看到上汽通用的建成速度,他认为中国汽车发展的大格局已定,轿车进入家庭势不可挡,民有民享的汽车梦正在变为现实。由此开始萌生退意,想腾出点时间留给自己。不过,他还是以"后来者居上"起笔,到"希望在别克"封笔,用三年时间对上汽通用做了跟踪报道,再次为上海汽车业的崛起留下了历史的见证。

这是林钢继上汽大众报道之后再次披挂上阵的力作,也是一个汽车媒体人对中国汽车业的深情寄语。这就像上海汽车的两幅巨画(安亭与金桥),也是中国汽车业的佳作,都是用时间、观察、采访、思考,积淀创作出来的作品。在我看来,好的新闻就是历史,也是文学。读林钢的新闻作品就有这种感觉,有的堪称优秀报告文学,还被收入小学课本。

林钢是在上汽大众起步时就介入采访的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他从零部件国产化开始采写,连续深入产业底层调查,走访了从中央到地方,再从政府到企业,以及从产业到主管部门的方方面面,先后撰写了"高起点,丝毫不动摇——桑塔纳轿车国产化纪实"、"领先一步"等长篇报道。今天,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具有史料价值。他见证了桑车国产化最为艰难的时刻,还记录了从观念到理念的碰撞,以及思想的交锋,并将一个纯粹的专业报道上升到了对行业宏观战略高度的关注和思考,同时也客观地将桑车国产化的命运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希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又不回避挑战和严峻的现实。一经刊出,反响强烈。

中国汽车记者第一人原来是他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篇有关桑塔纳车国产化的报道超过林钢报道的高度和深度,尤其是报道的风格和叙述的方式,文字的表达,都可堪称新闻写作的范文。"林钢的学生,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钱江在"我的新闻学导师林钢"一文中说:他身为典范,离休之后将"官帽"抛到一边,一笑置之,然后热忱地回归记者队伍,坚韧地当了一回"汽车记者",一当就是10 余年,不仅当出了名堂,还佳作频出,常有精辟之论。在20世纪90年代,他有中国大陆综合性报社"汽车记者第一人"之称。

但凡与林老师接触过的人,都会留下儒雅的文化人印象。他从不居功自傲,行事低调,为人谦恭,虚心好学,与汽车业的高层结下了朋友般的关系。而他的眼界和博学,尤其在艺术和审美上造诣颇深。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他就是著名的文艺记者。出版过非虚构的文学作品《林真南和维加》。离休之后,他从中国经济建设的角度介入汽车,站在国家的角度为这个行业进行了大量的鼓与呼,发挥了一个老记者作用,给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汽车界留下了难忘的背影。回顾自己的一生,林钢说,我虽然一生经历颇丰,却只有两个新闻采写高潮都放在了20世纪。先是50年代的一段,那时主要关注是文学;还有一段,就是90年代当"汽车记者",着眼于中国经济。

中国汽车记者第一人原来是他

提起林钢,很多汽车界的老人都说,这才是真正的记者。如今,一些身居高位的汽车人向我回忆,当年林钢到上汽采访,住地下室,吃食堂,奔波于安亭与上海之间,没有任何特殊接待,埋头采访。对桑车国产化的报道,经年累月,长达7年跟踪采访。他的老乡,原中汽公司总经理顾尧天说,林钢对咱们汽车业有贡献。他是大记者但从不端架子。朱镕基刚任上海市长时就接受过林钢的采访,对于国产化"坚持西德大众标准,不许瓜菜代"的论断最初就见诸于林钢的报道。原机械部一位官员说过,林钢的报道高屋建瓴,具有导向性。

然而,对于行业动态,林钢从不因小而不视。1995年,首届微型汽车研讨会在北京郊区举行,林钢清晨5点出门坐公交辗转来到会场,让主办者深为感动。为了解民间造车热,林钢还专程去怀柔探访,察看实情。他曾深入农用车行业,对农用车企业作过系统的采访和调察,反复思考和研究。一位当年陪同林钢采访的官员说,林钢的认真和严谨,以及对问题的思考,总是站在全局和发展的国家角度出发,如果没想明白和清晰的思路宁可不写。从1987年中汽公司撤销,成立中汽联时,林钢其实就已经进入汽车记者的角色。

1994年,国际家庭轿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当时林钢是业界德高望重的老记者。他带着我拜访了不少在位的行业高层领导,还有企业的高管。也就在这次研讨会上林钢帮我打开了"汽车眼界"。他对我说,多听听高层对汽车发展的判断和观点有助于采访和思考。此外,他还带我拜访了饶斌夫人张矛,去北京医院看望文化老人萧乾,走访业界的高管等。这些点滴,对于我以后从事新闻和写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晚辈的提携,林钢丝毫不保留。我曾参与和目睹了林钢帮助一位汽车摄影记者完成一部人物摄影集的过程;他还带着作家殷慧芬满京城地采访汽车界的高层,为其《汽车城》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一手资讯。

这就是我眼里的林钢。每次去他家时,经常见媒体界的晚辈向他请教,他从不嫌烦,乐与年轻人在一起。他说,向年轻人学习,就会忘记年龄。他自称:我是汽车媒体的新兵。其实,他是不少年轻记者的导师。比如,原深圳汽车导报总编徐茜就多次提到林钢对于她的帮助,视他为汽车入门老师之一。还有一位年轻人北漂入行当汽车记者就是林钢手把手教的。至于我,更是如此。从1994年拜识,他始终关注我的报道和写作。2000年,就在我协助林老师编完《中国记者眼里的外国汽车》之后,他把他多年积累的汽车资料全给了我。他说,这些会议记录、文件、讲话、调查,剪报等也许对你有用。没错,这些留有林钢手迹的资料,后来成了我撰写汽车稿子珍贵的参考资料。此次编辑《中国汽车四十年》时再次派上了用场。

中国汽车记者第一人原来是他

林钢在告别汽车媒体时留给这个行业最珍贵的礼物就是由他主编的一本媒体新闻作品集,这也是他奉献给汽车行业一本杰出媒体人的"名录"(《中国汽车记者眼里的外国汽车》)。作为见证者,我目睹了他用近两年的时间默默付出,从起意到组稿,再从选稿到编辑,亲力亲为,一丝不苟。书出了,编辑费还不如作者稿酬。提起此事,他笑呵呵地说,这不要紧,也算我对这个行业的一片心意吧。

是啊,这是一位智慧老人,又是一位资深报人,更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有一年,在北京碰到原"市场报"记者刘勇(办公在人民日报大院里),他对我说。你快去看看林老吧,他现在坐轮椅了。随即我去看望了林钢。那是2013年夏天。此时的林钢已经病的脱了形,帕金森综合症使他痛苦不堪。见我来,很高兴。林老说,你看,我已是废人。走路不稳,常摔跤。不过,他还在阅读,茶几上放着胡绩伟的书。临走时,林老留我吃饭,低声说,"就当陪我吧"。这是难忘的晚餐,一条蒸鱼、一碟青菜、一盘冷菜、一碗酱。记得我还陪林老喝了一杯罐装的青岛啤酒。告别时,他对我说,好好干。想不到,这成了他对我的最后赠言。

《中国汽车四十年》编完后,我请远在广州的李村把《轿车大论战》寄还给我("'轿车文明'惊现大讨论"一文的参考书)。我在微信中说,这本书有特殊意义。因为这是林钢在1997年特地从北京寄给我的书。我视为一种激励,一直放在我的书橱里。

"生命始于退休"。这是萧乾写给林钢的名言,也是对他人生的生动描述(林钢上个世纪50年代蒙冤,划为右派,遭贬下放,成为政治贱民,长达近20年)。生活中的林老师并没有对命运的不公流露过抱怨。他说,半生坎坷,有怨无悔。新闻界前辈李普在《踏遍青山》序言中写道,"他请我不要夸他的文章,说他有自知之明,谦称从未写过一篇自己认为满意的文章。永不自满,这一点也是我所欣赏的。读者自然能掂出斤两来。我便写下这点心情,淡淡的,却几乎要掉泪。"然而,林钢则自叹,风尘一生,只有薄薄一本小书,愧对后生。

读来唏嘘。如果了解林钢,就会感觉到这些文字的分量和情感,隐含的悲苦与不凡,毅力与信念,也就体会到何谓力透纸背,人格和情怀?尤其是出自钱江手笔的"我的新闻学导师林钢"一文,读后就更不能忘却汽车媒体里还曾有这样一位值得尊敬的前辈。

【本文由禾颜阅车工作室出品。撰文/颜光明;编辑/钱蕾。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中国汽车记者第一人原来是他

林钢手迹

导语

记录汽车的时代记忆和社会表情

观察

  • 鸿蒙智行,汽车隐形大佬

    鸿蒙智行携手上汽,表明华为找到了实体支撑的更强实力和发展空间,上汽也找到了智能科技的最强外援和无限可能。这种合作无疑具有示范性,带有引领性,属于强强携手,互为融合,资源叠加的规模响应,旨在远大目标,助力登上智能汽车新的巅峰。

    0 ¥ 0.00
  • 尹同跃B站首秀:造车要有一颗UP心

    当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以UP主身份出现在B站镜头前时,弹幕瞬间被年轻的UP主们刷屏。这个曾经打造出国民神车QQ的品牌,正以一场跨次元的"文艺复兴",重新闯入年轻人的视野。在新能源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奇瑞掌门人这波贴近年轻人的 “车展秀” 别有一番深意。

    8 ¥ 0.00
  • 如何增加“含华量”?丰田为跨国车企打了个样

    在合资品牌高光的时刻,丰田很低调;在合资品牌集体遇到挑战时,丰田很勤奋,充分呈现出全球头号车企在不停赴考过程中强大的心理素质与综合能力。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分化的今天,中国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创新速度重塑行业规则。从技术标准到消费需求,从产业链协同到移动出行模式,每一环节都在重新定义未来汽车的内涵。跨国车企如何应变,丰田在上海车展上交出答卷,这是新的开始。

    11 ¥ 0.00
  • 广本“含新量”创新高,P7在安全基石上攀登驾趣新高度

    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以下简称“上海车展”)被业内认为是分水岭式的存在,去掉喧嚣与虚火,扭转流量为王的传播思维,拨掉浮夸的噱头,让车企和观众的注意力都回归到车与技术的本身,这对于作为长期主义者的广本以及带着八大产品价值而来的P7而言,无疑是一个利好的信号。

    17 ¥ 0.00
  • 铂智7,合资向上新突破

    当铂智7以豪华的高级感出现在受众的视野里时,就会让人想到此前雷凌“零差价”带来混合动力车普及时的惊喜,还有铂智3X撬动智能纯电向下带来的惊艳,以及对眼前铂智7向上突破带来合资研发高端化的惊叹等,这表明广丰在汽车转型大潮中一直在领风气之先,产品帅气,可圈可点,被视为合资车企中的新头部。

    15 ¥ 0.00
  • 四十不惑,风光依旧的上海车展

    继往开来,2025年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简称“上海车展”)有特殊的意义,距离1985年具举办的第一届上海车展恰好刚满四十年。那时,改革开放大门刚打开没多久,对于没见过几辆的普通人而言,第一届上海车展为国人打开了看世界领先工业的一扇窗。四十年间,中西方的汽车文化在这里交汇,各大流派的新技术在这里碰撞,随着中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以及自主车企崛起,上海车展变成中国车企与各国车企以及全球用户交流新技术和新车型的最好舞台,只不过,参展的主角在不停发生变化。

    14 ¥ 0.00
  • “方盒子”玩出新花样,捷途新车如何升级?

    “方盒子”概念屡见不鲜,但在“方盒子”的基础上玩出新花样倒让人耳目一新,本用来宣导方正造型和硬派车设的概念,在新花样的改造升华下被赋予了更多的可能,开始承载用户更多的期望和向往。

    0 ¥ 0.00
  • 既要安全又要智能化,广汽拥抱AI变革新时代

    广汽集团在上海车展全球首发四款新车,以AI赋能消费者全场景用车需求。关于如何以安全为底色而拥抱AI变革新时代等一系列问题,广汽集团高层在上海车展认真作答。

    6 ¥ 0.00
  • 长城汽车与宇树科技合作,拥抱机器狗玩出新花样

    近日,长城汽车发出公告,宣布与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在机器人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合作,以推动机器人等先进技术与汽车制造行业的深度融合。首次合作将打造“越野车+机器狗”组合,车企与机器人公司合作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11 ¥ 0.00
  • 红旗深度解读如何为用户造好车

    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车展启幕,车展的商业属性使其既成了秀肌肉的舞台,同时又扮演着各家兵戎相见、你来我往的角斗场,一时间造车成了一件趋利的事。从更加高远的视角看,造车不只是为了卖车,更不是为了作秀圈钱。相比之下,一汽红旗的造车态度要明显纯粹得多,用一汽董事长邱现东的话来说即是“‘为用户造好车’是红旗品牌始终不变的初心和矢志不渝的追求”。

    17 ¥ 0.00
  • 沃尔沃在价格上失守,在安全上坚守

    沃尔沃的豪华是什么?“安全”可能是最没有争议的答案,其次是“环保”和“健康”。这一套北欧式的豪华理念被沃尔沃奉行了数十年,成了品牌的豪华密码,同时也成为了沃尔沃和其他豪华品牌的核心区分。沃尔沃始终在坚持“以人为本,对人负责”的价值输出,但在流量为王、营销当先的今天,乘用车市场的消费观正在扭曲,相比起诳话连篇、花式整活的厂商,沃尔沃显得更加内敛且低调,品牌“存在感”开始被动降低。

    15 ¥ 0.00
  • 稳坐华系MPV头把交椅,传祺向往M8乾崑系列有何法宝?

    4月16日,传祺向往M8乾崑系列举办品鉴会。自发布以来,传祺向往M8乾崑系列以“智能与豪华双巅峰”傲视群雄,成为当前MPV细分市场中备受关注的新品车型。作为广汽传祺与华为深度合作的首款旗舰MPV,传祺向往M8乾崑系列不仅承载着传祺汽车冲击高端市场的蓬勃野心,更是凭借融合东方美学与尖端科技的创新设计,重新定义MPV的价值标准。

    16 ¥ 0.00

深度

禾颜阅讯

2019-03-11 15:39